2022
线上教学共同成长
停课不停学
师徒携手做学霸
为有效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"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″的“四有”好老师要求,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。
晏家坪第二小学立足提高教师素质,促进教师专业发展,加快教师成长步伐,进一步加强教师业务基本技能的锻炼,促进学校教师磨练教学内功,提高教师业务水平,专业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,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思想,夯实业务基本功,提高教学质量。
学校组织开展了以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准为目标的“云端微课堂”教学设计展播。
【课前解析】
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,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,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。本课重点是能借助注释,理解课文大意,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。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,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。
关注朗读与理解:教师应在朗读中,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,不断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,从而达到读正确、读流利、读出停顿的目标。这样,朗读与理解双线并行,在朗读中帮助理解,在理解中促进朗读。
关注文字与画面:文章虽短,但画面感十足,根据课后“借助注释,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”这一要求,教师应抓住文中系列动词,聚焦每个画面,让学生看清、听清,把短小精悍的古文还原成一个生动具体的白话故事,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,让人感觉如临其境,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,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,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识。
关注汉字教学:这篇课文中的生字不算多,也并不算难,但是汉字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应该和谐地融入整个教学中,与教学相得益彰。教师应将汉字音、形、义的教学纳入整个课文教学中,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、想象画面、体会情感。
【教学目标】
1.认识“司、跌”等5个生字,会写“司、庭”等7个字。
2.能正确跟读课文。背诵课文。
3.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,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。
4.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,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。
【教学重点】
1.能正确跟读课文。背诵课文。
2.能借助注释,理解课文大意,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。
【教学难点】
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,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。
【课前准备】
课件
【课时安排】
2课时
第一课时
【课时目标】
1.认识“司、跌”等5个生字,会写“司、庭”等7个字。
2.正确跟读课文,注意词句间的停顿。
3.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,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。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导入新课,了解人物
1.看图猜古诗,揭示课题
(1)引导学生欣赏两张图片,回顾一、二年级学过的古诗《村居》《池上》,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里的儿童生活是什么样的。
(2)学生交流,教师揭示课题:这两首古诗都是古人用他们自己的写作方式描写儿童生活的作品。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古人讲述司马光小时候故事的课文——《司马光》。
(3)教师板书课题,学生齐读课题。
2.学习复姓,了解“司马光”
(1)指名学生说说“司马光”的姓和名。
(2)引导回顾一年级下册《姓氏歌》,说说学过哪些复姓,自己知道的复姓的人。
(3)教师讲解“司马”一词,提醒学生:司马不仅是复姓,在古代还是官职的名称,比如,我们熟悉的大诗人白居易就做过江州的司马。
(4)教师介绍司马光,学生了解识记。
司马光(1019-1086):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。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《资治通鉴》。
二、初读课文,初步感知文言文特点
1.读好课文,读出节奏。
(1)学生跟着范读朗读课文,读准字音,读好停顿。
(2)出示正确停顿。
(3)全班齐读。
2.感知文言文特点。
(1)提问: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?和同学交流。
预设:字数比较少、比较难理解。
(2)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,教师引导认识文言文:在我国古代,要表述一件事,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表述,是不同的,如问某人吃饭没,用口头语言表述是“吃饭了吗?”而用书面语言表述就是“饭否?”“饭否”就是文言文。所以文言文就是古人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。
(设计意图: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,在遣词句上的风格截然不同,能否正确断句、流利朗读是学生们首先遇到的难题。因此在让学生初读时,采用了跟着范读来读的方法,降低断句难度和心理压力,并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。)
三、再读课文,深入探究
1.请学生再读课文,在文中圈出表示人物的词语。
(1)学生默读,圈画。
(2)出示圈画出的人物,教师相机提问:你们知道这些词语分别指的是谁吗?
预设:“群儿”指在庭院玩耍的所有孩子;“一儿”指其中一个孩子;“众”指除了司马光和跌倒在水翁里的孩子之外的其他孩子们;“光”指司马光;“儿”指登瓮的孩子。
2.借助注释,感知课文大意。
出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:借助课文注释,四人小组合作说说文中的人物都做了什么事。
提示:为了便于读者理解,在古文学习的过程中,一般会在难理解的字词右上角标一个数字标记,根据数字标记,我们可以在文章下面找到相应的解释,这就是注释。
(1)理解“群儿戏于庭”
①引导学生通过组词来理解“群”“戏”“庭”的意思。
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。预设: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。
③教师小结: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。
(2)理解“一儿登瓮,足跌没水中”。
①引导学生给“跌”“没”组词。预设:跌(跌倒);没(淹没)。
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。预设:一个小孩爬上水瓮,一不小心掉到了水里。
(3)理解“众皆弃去”。
①引导学生给“众”“弃”“去”组词。预设:众(众人);弃(抛弃);去(离去)。
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“皆”是全,都的意思。
③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。预设:其他孩子都丢下他,吓跑了。
④提问:你知道哪些带有“皆”字的四字词语?
指名学生回答,教师总结:含“皆”的成语有皆大欢喜、人尽皆知、比比皆是、草木皆兵、全民皆兵、举世皆知……
学生抄写积累。
(4)理解“光持石击瓮破之”。
①引导学生结合图片,理解“持”“击”的意思:“持”是拿的意思;“击”是砸的意思。
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。预设:司马光拿起石头把水瓮砸破了。
(5)理解“水迸,儿得活”。
①引导学生结合注释,理解“迸”是涌出的意思。“水迸”就是瓮被砸破后,水一下子就涌出来了的样子。
②指名学生说一说句子的大意。预设:水涌了出来,那个孩子得救了。
3.请学生再次朗读课文,找找停顿规律。
再次出示正确的停顿,并提示朗读时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:
群儿/戏于庭,一儿/登瓮,足跌/没水中。众/皆弃去,光/持石/击瓮/破之,水迸,儿/得活。
4.背诵课文。
(1)背一背,填一填。
出示课文,只显示人物,其他留空。指名学生读,齐读。
群儿___________,一儿___________,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众___________,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,___________,儿___________。 |
(2)背诵指导。
提示:背诵本课,需要首先理解文言文的文意,然后反复跟读,在熟读的基础上不看教材,试着背诵,注意背诵时也要和跟读时一样,注意词句间的停顿。
(3)尝试背诵。
四、书写指导
1.指名认读,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。
2.重点指导“庭、登、持”,教师范写。
庭:注意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。“广”要写得舒展,第三笔是竖撇,稍长。最后一笔捺要舒展,可稍超出第二笔横。
登:上宽下窄。上半部分的笔顺为横撇、点、撇、撇、捺,左低右高,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,捺笔从竖中线开始写,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。
持:左窄右宽。右半部分“寺”注意横画有长有短,横画之间的距离相等。
3.学生书写,展示评价。
五、巩固练习,布置作业
1.课堂演练。
2.作业设计。
(1)背诵课文。
(2)本课生字词写2遍,词语解释写2遍。
【板书设计】
| |
撰 稿 | 陈宁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