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WAKENING OF INSECTS
通过班会,让学生更详细的了解惊蛰节气知识。
AWAKENING OF INSECTS
一候桃始华
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,惊蛰之日,乃闹春之始,桃花感受到春的气息,开始开花。阳和发生,自此渐盛。
二候仓庚鸣
春日载阳,有鸣仓庚。仓庚为黄鹂,惊蛰后五日,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,嘤其鸣,求其友。
三候鹰化为鸠
鹰为鸷鸟,鸠即今之布谷。天气渐暖,老鹰悄悄躲起来繁衍后代,而原本蛰伏的布谷鸟此时跃上枝头,追逐跳跃,漫山遍野都是布谷鸟鸣叫的声音。
惊蛰时节,民间素有吃梨的习俗。相传晋商渠家先祖贩梨创业,历经艰辛,其十四世渠百川在惊蛰这一天走西口,行前吃梨,不忘先祖,努力创业,光宗耀祖,后来众人在惊蛰日这一天也吃梨,多有“离家创业,努力荣祖”之念。很多地区会在这一天炒豆子,人们认为黄豆、麦粒会招惹害虫,炒豆子可以熏害虫。在少数民族地区,如广西金秀的瑶族在惊蛰时家家户户要吃“炒虫”,“虫”炒熟后,放在厅堂中,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,还要边吃边喊:“吃炒虫了,吃炒虫了!”尽兴处还要比赛,谁吃得越快,嚼得越响,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。其实“虫”就是玉米,是取其象征意义。另外,惊蛰春雷始,以前的人们觉得雷神在这一天敲响新一年的天鼓,所以造鼓师傅大多在这天蒙鼓皮。
惊蛰时节调养仍以“春夏养阳”为原则。饮食方面可适当多吃能升发阳气的食物,如韭菜、菠菜、荠菜等。春天肝气旺,易伤脾,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,多吃大枣、山药等甜食以养脾,可做成大枣粥、山药粥。同时惊蛰天气明显变暖,饮食应清温平淡,多食用富含植物蛋白质、维生素的清淡食物,如:春笋、芹菜、苦瓜、水萝卜、木耳菜、芦荟、油菜、山药、银耳、莲子、牛奶、鸭血等,可顺肝之性,补益脾气。此时节乍暖还寒,气候干燥,易口干舌燥、外感咳嗽,所以这个节气特别适合吃梨。梨性寒、味甘甜,有清热养阴、利咽生津、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,可以助益脾气,顺应肝气,令五脏平和;且含丰富的果酸、铁质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C等。但梨性寒凉,不宜一次食用过多,否则反伤脾胃。对于脾胃虚寒的人,建议将梨蒸、烤或者煮熟后食用。此外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,油腻、刺激的食物也尽量少吃。春天,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、昏沉欲睡,早晨醒来也较迟,民间称之为“春困”,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。惊蛰节气,天气渐暖,人体皮肤的血管和毛孔也逐渐舒张,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,汗腺分泌也增多。但由于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,供应外周的血量增多,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,所以出现“春困”。因此要保证良好的睡眠,睡前洗脸、洗脚,按摩面部,搓脚心,可推动血气运行,安神宁心,利于入睡。运动方面以《黄帝内经》提倡的“广步于庭,被发缓行”为要则,不宜太过激烈,外出踏青、放风筝是不错的选择。惊蛰节气,阳气渐生,气候日趋暖和,但北方阴寒未尽,冷空气较强,气候变化大。为了抵御渐退的寒气,依然需要“春捂”,这在惊蛰期间尤为突出。惊蛰节气应当疏养肝木之气,以应春生。精神上保持愉悦、心平气和的状态,切忌妄动肝火,否则易患头晕、目眩、中风及精神疾患。惊蛰时节也是肝病高发季节,另外流感、流脑、水痘、带状疱疹、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在这一时节都易流行,甚至爆发。因此要注意调养身体,严防此类疾病,正所谓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。
同学们搜集和惊蛰有关的知识,仔细寻找春天的足迹,用绚丽的色彩表达着对春天的感悟,对生命的敬意。最美的惊蛰,从同学们的笔尖上缓缓流淌出来。